《荒漠甘泉》4月28日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爲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救他們,就是迦勒兄弟…俄陀聶。耶和華的靈降在他身上”(士師記3章9-10節)。
神一直在預備他的勇士;等到時期滿了,他就把他們放在適當的地位上,世界就要驚異,不知他們從何而來。
親愛的,讓聖靈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預備你吧;一等到末了一步手續完畢,神就要安放你在適當的位置上。
有一天要來,像俄陀聶一樣,我們也將坐在寶座上與基督一同掌權,管轄列國。可是在那榮耀的日子以前,我們必須讓神預備我們,猶如神在古珊利薩田的苛政之下預備俄陀耳。神在地上預備一個俄陀聶,在天上就預備一個寶座。——信宣(A.B.Simpson)
每一個人必須先經過患難的隧道,然後才能走上勝利的大道。
《曠野的筵席》 4月28日
「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林前12:18)
請你告訴我,身上哪一個肢體是更好的?是手呢?是腳呢?當你思想到這個問題時,你會無從比較,因為各肢體的功用不同,而又同樣的不可或缺,然而有許多信徒,竟輕看神對他個人的呼召,當他們不能成為他們所欽羨的那肢體的時候,他們就放棄了他們在身體上作肢體的地位。這種情形,就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廿五章所描述,那些僕人們憑才幹領銀的比喻。在這比喻裏,有人領五千,另有人領二千,但整個比喻的重點系於那個領一千的。這裏的危機乃是:那領一千銀子的弟兄,將他的恩賜埋藏起來。他或者自問:「我既然不能在身體裏占一個顯著的地位,那麼占不占其他地位又有什麼要緊呢?」請你記得,這是絕對要緊的!因為這比喻教訓我們,如果二千能另賺二千成為四千,那麼一千也能成為二千的。我們就是借著這樣運用屬靈的功能,才會發現生命。因著那領一千銀子的肢體將恩賜扣住了,教會的生命就受到攔阻並且貧乏下去。
《竭誠為主》4月28日
你要得著什麼?
但你無論往那裏去,我必使你以自己的命為掠物。(耶四十五5)
主對信靠他的人,有一個堅定不移的秘密,就是[我要把你的生命給你]。除了生命,人好要什麼呢?生命是最重要的。[以自己的命為掠物],意思是不論你到那裏去,甚至進入地獄,你仍然能夠帶著生命出來,沒有任何事物能害你的。我們多半被事物的榮美所吸引;啟示受吸引的不該是屬物質的產業,而是所蒙的祝福。一切都會過去;但有一樣比這些更榮美,且永不過去——就是[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的生命]。
你是否願意與神聯合,不再注目於你所謂的[大事]上?你願否盡棄所有,付之東流?放棄一切就是不再問:[那末,這個又怎麼辦?]要提防一切的假設。一旦容讓[怎麼辦],就是意味著你仍未肯放棄一切,仍未肯完全信靠神。只要你肯放下一切,就不再擔心神會怎樣辦。你若完全撇下給神,他就立即說:[我必使你以自己的命為掠物。]人對生命厭倦的原因,是神沒有賞給他們什麼,他們並未得著生命的掠物。要脫離這景況,就要完全向神降服。若向神完全順服,你會成為地上最驚喜的人;神完全得著你,是把生命賜給你。但如果你尚未到達這地步,可能是你不肯順服,也可能是你不夠單純。
祈禱◆噢,主啊,我的靈魂因著信靠你而發出讚美,願我的靈魂緊隨這你的撫摸和笑容,除去我任何混亂的思想或幻想,免致我在基督裏的真純遭受污染。
《靈命日糧》4月28日
無聲勝有聲
讀經: 約伯記2章
金句: 「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約伯記2章13節)
對於約伯的痛苦,三個朋友愚鈍的回應常備受批評。他們初見約伯時,默默地與約伯同坐七天七夜,然後才開口說話。後來的事表明,那段他們與約伯同坐的時間才最為寶貴。
對於痛苦中的人,我的直覺反應是保持距離。誰知道他們想不想談論心中的痛苦?他們想得安慰,還是希望鼓勵?我去看望他們,會有什麼幫助嗎?
坎波羅(Tony
Campolo)說,他有一次參加喪禮時,走錯了地方。他走進大廳,看到一具老人的屍體,只有他的遺孀一個人在那裏弔喪。她看起來是那麼孤單,以致坎波羅決定留下來參加葬禮。他甚至與她一同驅車前往墓地。
葬禮結束時,坎波羅終於承認他並不認識她的丈夫。「我猜也是。」寡婦感激地說:「但那並不重要,你絕對想不到你在這裏對我意味著什麼!」
遭受痛苦的人,往往最能記得安靜的、不自以為是的人。那些人就是有需要時能出現、願意傾聽、不會一直看手錶、能給人一個擁抱、一點觸摸,或是與人一同哭泣的。總而言之,他們就是能伸出援手、不自以為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PY
我們傷心難過時,
空洞理論都無用;
沉默姿態最寶貴,
來自同擔痛苦心。
許多時候,無聲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
《聖經研讀》4月28日
路 24:1 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路 24:2 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
路 24:3 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路 24:4 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路 24:5 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他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路 24:6 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
路 24:7 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路 24:8 他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
路 24:9 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
路 24:10 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他們在一處的婦女。
路 24:11 他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
路 24:12 彼得起來、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裏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心裏希奇所成的事。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
內容綱要:
人子救主復活、顯現與升天
一、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24:1-12)
﹙一﹚婦女們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1. 七日的頭一日(主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2. 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復活的能力除去一切的障礙)
3. 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二﹚天使傳報主復活的消息
1. 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天使)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2. 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他們說、
―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為甚麼到這埋葬死人的墳墓裏來尋找復活的主呢?)
3. 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主帶來復活的境界,只有在復活境界中才能找到耶穌)
4.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
―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復活是福音的根基)
﹙三﹚婦女們想起耶穌的話來
1. 他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瑞瑪rhema, 主曾說了話,現在主又說的話)
―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
2. 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主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和約亞拿、
―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他們在一處的婦女
﹙四﹚彼得心裏希奇所成的事
1. 他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天然的人無法認識復活)
2. 彼得起來、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裏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
―心裏希奇所成的事(可能是主的身體不在,但裹屍布當初包裹的形狀並未混亂)
H374神旨美甜
一 頑梗我心已終於屈服.今願屬主,惟願屬主!
我心禱告,我口今求呼﹕“願主旨意於我無阻!”
(副)願神美旨緊緊環抱我,使我全然消失於你。
願神美旨緊緊環抱我,使我全然消失於你。
二 久困罪愆,厭倦而思歸,幽暗世路,煩悶淒涼;
忽見一光,射入我心內,“哦,你是我晨星、朝陽!”
三 得勝的主,你寶貝旨意 繞我懷我直到永久;
紛亂消失,平安何滿溢,又如困鳥釋放自由。
四 禁閉於你,與你永相依,流蕩腳蹤不再游移;
無何能使我與你相離,我要永住你美旨裏。
我們所需要的天父都知道,我們所遭遇到的苦難和災禍,也是神所允許的。許多時候一個人的苦難成了千萬人的祝福。如輪椅畫家玖妮,盲詩人芬妮克羅斯比,馬德勝,殘障的杏林子劉俠等。 他們都是靠主走出陰霾,活出生命的色彩,榮神益人。
這首聖詩的作者是莫莉亞(Lelia Naylor Morris, 1862-1929)。她出生在俄亥俄州,一生都住在該州的一個小鎮馬爾他(Malta),她的教會和她家隔河相對。她的世界雖小,但她詩中神的世界是何其廣大!
莫莉亞的父親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軍人,解甲歸田後不久去世,留下寡婦和七個幼兒。莫莉亞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苦,幸而她的老師因她聰穎伶俐,刻意栽培。她的鄰居發現她有音樂天賦,特許莫莉亞去她家練琴,因此她在十三歲時,就在教會司琴。莫莉亞的母親非常注意兒女的靈性,以聖經的原則管教他們。莫莉亞在十歲時就經歷了重生。十九歲時她和同鎮愛主的青年莫理士結婚。他們同在教會熱心事奉。當時美以美會主張追求聖潔,因此莫莉亞也不斷地清心追求主,蘊藏的聖詩恩賜也逐漸茁長。
1892年莫莉亞參加馬里蘭州山湖園的夏令會,這是她靈命上的一個轉捩點,她決心讓聖靈在她心中居首位。回家後,在她母親店中踩縫衣機時,忽然心中湧出詩句和曲調,就趕快寫下。她母親聽了,提醒她這是聖靈的感動,鼓勵她繼續寫下去。在以後的三十七年中,她一共寫了一千多首聖詩及曲譜。
通常一個詩人或作曲家常有他獨特的風格,但莫莉亞的作品很少如出一轍。她從未學過和聲學與作曲,但出版家卻難得改她的稿件。莫莉亞著名的聖詩有「讓耶穌進入祢心」(Let Jesus Come into Your Heart),「主的愛越久越深」(Sweeter as the Years Go By),「若今日來如何?」(What If It Were Today?),「加利利的陌生人」(The Stranger of Galilee,可在聖樂分享的『願主賜福保護你 』CD上(第 一首)聆聽此歌)等等。
基督徒都知道主必再來,經上告訴我們沒有人知道那是何日何時,雖時常有人預測主來的日子,但全都是誤測,以致許多基督徒對主再臨的日子失去了警覺心。
H374 神旨美甜 |
SWEET WILL OF GOD |
[Mi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