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 2月7日
“我的心哪,你爲何憂悶…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詩篇四十三篇五節)。
有甚麽理由叫我們憂悶呢?有兩個理由,可是只有兩個:第一,如果我們還沒有得救,我們就有理由憂悶;第二,如果我們已經得救了,而仍活在罪中;那麽,我們一定會憂悶的。 除了這兩件事情以外,我們就沒有理由可以憂悶。一個正常的信徒,如果憂悶,是一件可怪的事;因爲一切的事我們都可以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來告訴我們的神。我們一切的需要,我們一切的困難,我們一切的試煉,只要相信神的大能和神的愛,樣樣都可以過去的。 “應當仰望神。”哦,讓我們記住這句話:我們沒有一個時侯可以不仰望神。不管我們的需要何等多,我們的難處何等大,我們的指望何等小,我們的責任只是仰望神;結果,我們會發見:這樣的仰望幷不是徒然的。到了神自己的時侯,幫助來了。 哦,在我以往的七十年又四個月中,我已經試過幾百次,幾千次;仰望神幷沒有一次失敗的! 當我以爲幫助再沒有可能來了的時侯,幫助就在這個時侯來了;神有千萬個不同的方法,千萬個不同的時間,可以幫助我們。他不受任何限制。 我們只消把我們的事情擺在神前,帶著小孩子那樣的簡單,傾心吐意地對神說:“父神啊,我本來不配求你聽我的禱告,但是爲了我主耶穌基督的緣故,求你答應我的祈求,也給我恩典使我能安靜等候你的時侯。我深信你必在你自己的時侯,用你自己的方法,爲我成就。” “因我還要稱讚他。”多禱告,多運用信心,多讚美,多忍耐等候,結果就是頂大頂豐富的祝福。我有這樣的經歷何止千百次,所以我要繼續自勉說,“應當仰望神。”——莫勒
《曠野的筵席》 2月7日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懮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這不只是平安的問題,乃是主所說的「我的平安」;不只是神賜給我們平安,乃是神自己那深厚、永不能被攪擾的平安,保守了我們的心。(腓4:7)當事情出了毛病或失敗的時候,我們立刻感覺不寧,但讓我們認識到另外一方面的事:神揀選這世界作為實現祂計劃的范圍,成為祂自己工作的中心。祂有一個確定的目的,撒但卻進來打岔。雖然如此,(撒但叛亂所造成的影響,我們知道得很少)神仍維持著極深沉、不受波動的平安。如果有需要的話,再等一千年,祂也一點不焦急。神所賜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平安。保羅說,神的平安如同衛戍部隊守衛著我們的心。這有什麼意義呢?這乃是指著敵人必須先打仗,通過衛戍部隊才能夠達到我,他必須先勝過這個衛戍部隊才能摸著我。故此,我敢如同神那樣的甯靜安穩,因為神的平安——護衛著神的平安——也在護衛著我!
《竭誠為主》 2月7日
沮喪的操練
但我們素來所盼望……不但如此,……現在已經三天了。(路二十四21)
門徒在這裏講述的都沒有錯;但她們從其中所得的推斷卻是錯的。任何叫靈性沮喪的事,必然是錯的。苦悶和沮喪來到,是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沮喪頹唐,來源有二,非此即彼:一是我的私欲得到滿足,一是我得不到所欲望的。情欲的意思是必須立刻得著。屬靈的欲望叫我逼神應允我,而不是叫我尋求那位有求必應的神。我一向相信神會怎樣行,到今日——就是此時此刻——已經三天了,他還未動工,我就有理由沮喪,可以怪責神。什麼時候我們要神答允禱告,便已經是走差了。禱告是我們抓住神,而不是抓住禱告的應允。身體健康,便絕不頹喪;頹喪是病態的表現,在屬靈上也是這樣。屬靈的沮喪是錯的,要責怪的就責怪自己吧。
我們盼望從天看見異象,從地震、雷轟中搜尋神的大能(我們的沮喪表示我們確是這樣去搜尋),卻沒想到神竟以致在最平凡的事物、早我們周遭的人中間。我們若盡上義務,就必看見他。主耶穌的神聖,是在最平凡的事上顯現出來,我們一旦明白這一點,對神就有了最深切的認識。
祈禱◆主啊,在每日繁多的責任中,保守我有平靜的心;藉著你的撫慰和仁慈,使我成為尊貴。讓我在你裏面得著平靜安穩。
《靈命日糧》 2月7日
呼叫自己
讀經: 詩篇26篇
金句: 「耶和華啊,求你為我伸冤,因我向來行事純全。」(詩篇26篇1節)
當我把手提電腦、手機與整理好的書籍和紙張,從一個房間搬到另一個房間時,家裏的電話響起。我趕緊放下手頭的東西,想在答錄機啟動前接聽電話;我「喂」了一聲,沒有回應,只聽到沙沙聲,接著又「喂」了一次,依舊沒有回應。我掛斷電話,回去整理地上的東西。當我拿起手機時,我頓時明白了,原來是我自己不小心撥通了手機上家裡的電話號碼。
我不禁啞然失笑,聯想到有多少時候,我的禱告是在呼叫自己,而非呼求 神?
舉例來說,我遭人誣陷時,就求 神為我伸冤還我清白,並要讓破壞我名譽的人負責。但我往往不等候 神,便企圖自己伸冤,而我禱告也彷彿是在對自己說話。
伸冤並非是自衛式的辯論,而是在於我們行事純全(詩篇26篇1節)。它需要我們讓 神來鑒察我們的肺腑心腸(2節),並行在他的真理中(3節)。這一切,當然都需要耐心等候(25篇21節)。
當我們呼求 神,他會在最恰當的時刻,以最佳的方式幫助我們。JAL
禱告遲遲無回應,
來的也非我所要;
結果超過我所覓,
比我求的還要好。Anon.
禱告不是按照我的需要,而是成就主的旨意。
《聖經研讀》2月7日
太 25:31 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太 25:32 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
太 25:33 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太 25:34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豫備的國。
太 25:35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太 25:36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太 25:37 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
太 25:38 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
太 25:39 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
太 25:40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太 25:41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豫備的永火裏去。
太 25:42 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喫.渴了、你們不給我喝.
太 25:43 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
太 25:44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裏、不伺候你呢。
太 25:45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
太 25:46 這些人要往永刑裏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裏去。
三、綿羊與山羊的分別 (25:31-46)
﹙一﹚人子降臨時審判萬民
1.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萬民(列國的百姓)都要聚集在他面前
2. 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
3. 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本段「基督榮耀寶座」前的審判,對象是主再來時尚活著的外邦人,未信主也未曾跟隨敵基督的。為著確定誰有資格作千年國度屬地部分的百姓。)
﹙二﹚作在最小弟兄身上的將承受國度
1.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
-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豫備的國
2.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3. 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
-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
-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4.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餓了、渴了、作客旅」和「赤身露體、病了、在監裏」都形容猶太人和信徒在大災難期間所受的苦難。這裏的外邦人在主降臨時還活著,他們受審判是根據行為─怎樣對待主的小弟兄,就是活著、經過大災難的信徒。主與這班最小弟兄是合一的,作在最小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了。)
﹙三﹚不作在最小弟兄身上的將進入永火
1.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
-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豫備的永火裡去
2. 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喫.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
3.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
-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
4.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
5. 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恩典時期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不是出於行為;大災難時期則重在行為。)
願主為我擘開生命的餅 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聖徒詩歌688)
一 願主為我擘開生命的餅,
就像當日傍海對眾所行;
靠這聖書引導,我尋求你,
我主,神的活道,我渴慕你!
二 願主為我擘開生命的餅,
使我充滿主愛,記念主名!
釋放我的思想脫離自己,
好叫我的傾向都在乎你。
三 惟主解開真理,我纔明白
你的一切信息如何警策;
使我與你同情,與你同行,
使你榮耀容形滿我眼睛。
四 愛主,求你祝福你的真理,
像你為餅祝福在加利利;
好叫捆綁都脫,鎖鍊都落,
自由為你生活,為你工作。
自1873年起,每年夏季在紐約西鄰的巧得魁(Chautauqua)湖畔,有許多夏令營及學術講座在此舉行。1877年營地的主任衛理公會范森會督(Bishop J. H. Vincent)請他的秘書賴柏麗為聖經研討大會的 主題歌作一首詩,並請蕭文譜曲,因他們剛合作了一首廣受歡迎的聖詩–「黃昏敬拜」(Day Is Dying in the West)。
一個晴朗的夏日,賴柏麗獨自在風景秀麗的湖邊讀經,讀到耶穌分餅使五千人吃飽的故事,聯想到耶穌是生命之糧,就執筆寫了這首詩。因首句「擘開生命之餅」,後人常在聖餐時用它作擘餅詩歌,其實這是一首夏令會的經文聖詩。賴柏麗也因這首詩(聖徒詩歌六八八),被稱為「巧得魁的桂冠詩人」。
賴柏麗(Mary A. Lathbury, 1841~1913)出生於紐約,父親及兩個 兄弟都是衛理公會的牧師。她是一位職業的藝術家,曾執教於藝術學校,並在市立圖書館及教會的文藝事工上服務。1875年起,她有六個夏天,都參加巧得魁營地的工作。1885年,她發起「青年向上運動」(Look-Up Legion),定下四規條:「看上不看下,看前不看後, 看外不看內,助他人一臂」,後來又加上一條「奉主的聖名」。
1875年格蘭特總統(President Grant)訪問營地時,她作「歡迎 歌」。1876年慶祝美國建國一百週年紀念時,她作了一首「當揚聲,揚聲歌唱」(Lift up, Lift up Thy Voice with Singing)。她曾擔任衛 理公會聯合主日學會刊物的編輯。
H688. 願主為我擘開生命的餅 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Midi]
信息分享
聖經研讀
詩歌欣賞
與你相隨
回首頁
Bookmark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