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6月2日
“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羅4:18-19)
記得有一次有人問莫勒(George Mueller)先生如何可得堅强的信心。這位信心之王答覆說:“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忍受試煉。我個人學得信心,都是因爲在凶險的試煉中站住的緣故。”這話是真實的。當一切都無可靠的時候,才是信靠神的時候。
親愛的,你太輕看你目前的機會了;你現在所受的苦難,就是學得堅强信心的學校;神要在那裏教導你怎樣在絕望中抓住他的施恩寶座。
“不要怕,只要信”(可5:36)。什麽時候你怕,什麽時候你就抬頭向天說:“什麽時候我怕,什麽時候我更要信靠你。”這樣,你就會感謝神了,因爲苦難的學校就是信心的學校。——宣信
大的信心必經大的試煉。
神的最大賜予,都要經過了苦痛方能得到。無論從精神的領域,或人世的領域去觀察,任何偉大的事業與改革,有益的發明與復興,那有一樣不是來自人類的辛苦,不眠不休,流血流泪呢?那一件事物的産生,不是先有如生産之痛苦呢?要樹立神的殿,大衛必須承受酷烈的痛苦;要使神的福音和猶太傳統分別爲聖,保羅的一生必須經歷長期的磨難。
《曠野的筵席》 6月2日
「曾住在他蔭下的必歸回,發旺如五穀,開花如葡萄樹。」(何14:7)
誰曾多關切葡萄的花呢?它原是一種活得最短命的花,當人僅僅注意及之,它已凋謝而變為果子了。在自然界裏,我們可以認識如下三種植物:第一類只開花不結果。第二類花果俱美,就如桃子。還有第三類,花無大價值,但人們卻重視它的果子,就如葡萄樹。對於最後一類,神明顯的對它有很高的評價。
我們是多麼容易受引誘去顯揚一些可以給人深刻印象的東西,就如一朵令人羡慕的花一樣!但父神卻安徘我們作葡萄樹的枝子,在此祂所最關切尋求的,乃是結果子。
《竭誠為主》6月2日
纏繞你的是什麼?
誰敬畏耶和華?(詩二十五12)
你被什麼纏繞著?你會說:[沒有。]其實人都有些東西纏繞著,而這通常就是我們自己;若是信徒,纏繞我們的,就是我們的經歷。詩人說我們要被神纏繞不息。要生命持續不息的,應該是與神同在,而不是單單想念他。我們內外的生命,應該被神無間歇地縈繞著。像一個小孩子對母親的緊纏;雖然他並沒有刻意想著她,可是一有危難,那常存的關係就是他母親。因此,我們生活、作工、存留,都在於神。我們通過神來觀察事物,因為對神常存的知覺,每時每刻都浮現在我們眼前。
神若在我們周遭縈繞不歇,就沒有什麼可以進襲——沒有憂慮、患難、焦急。這樣,我們就明白為何主這樣強調憂慮的罪。神若圍繞我們,我們豈敢對他毫無信心?神的圍繞,是抵禦敵害的最有效屏障。
[他必安然居住。]生命若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即使在患難、誤會、讒謗圍攻之下,他也必保守我們安然無恙。對於神時刻同行的奇妙體會,我們往往失之交臂。[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甚麼也透不過這蔭庇。
祈禱◆呀,主啊,你的面容、你的感動、你的賜福,是我心所尋求的。主啊,感動我,直至我的每一部分,都被你恩慈和帶有能力的平安所震撼和振奮。
《靈命日糧》6月2日
涉險
讀經: 馬太福音8章23-27節
金句: 「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馬太福音8章26節)
丹尼斯‧波易很清楚要採訪一個正在坐雲霄飛車的人是一種挑戰。尤其是採訪一個要打破世界紀錄,而連續搭乘雲霄飛車的人,更是如此。在雲霄飛車上繞了數圈之後,丹尼斯已是驚恐至極,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後來,這位受訪者教他如何使用身體和腳,以傾斜之姿穿行環狀軌道、盤旋和翻轉。丹尼斯日後在雜誌上撰文說,此舉使他消除了恐懼,也讓他學到了一堂有關冒險和恐懼的功課。雲霄飛車雖然讓人覺得很危險,實際上卻十分安全;自己開車到遊樂園,受傷的風險可能都比坐雲霄飛車還大。人們常會把危險和恐懼混為一談。
耶穌和門徒在渡加利利海時,海上起了風暴,巨浪拍打著他們的小船。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耶穌竟然睡著了。門徒叫醒了他,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馬太福音8章25節)耶穌溫和地責備他們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他起身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26節)。
就像這些門徒一樣,我們愈認識主就愈能信靠他。當生活看似失控時,還不倚靠主,才是我們人生最大的風險。DCM
請看耶穌!何等平靜!
混亂之心,倍感撫慰!
他名帶來,安息平靜,
一切恐懼,自然消退!
定睛耶穌,忘懷恐懼。
《聖經研讀》6月2日
徒 1:15 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
徒 1:16 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豫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
徒 1:17 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
徒 1:18 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
徒 1:19 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著他們那裏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
徒 1:20 因為詩篇上寫著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
徒 1:21 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
徒 1:22 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徒 1:23 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作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
徒 1:24 眾人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徒 1:25 眾人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徒 1:26 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使徒行傳第一章 等候所應許的聖靈
三、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1:15-26)
﹙一﹚彼得站起來,猶大肚腹崩裂
1. 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
(彼得曾經三次不認主,跌倒得很厲害,但他靠主「站起來」,並且為主說話,這是神極大的恩典。)
2.
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
-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
詩 41:9 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喫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
3.
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
4.
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
-所以按著他們那裏的話(亞蘭文)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
﹙二﹚另立一位使徒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1. 因為詩篇上寫著,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詩69:25)
2. 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詩109:8)
3.
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
-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1. 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這裏的十二個乃是作耶穌復活見證的使徒,但主在其後所立的使徒(如保羅等)乃是建立基督身體的使徒。)
﹙三﹚選出馬提亞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1.
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
2.
眾人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
-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3.
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全本聖經再沒有提過他的名);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此處是聖經最後一次用搖籤的辦法來決定事情。新約時代的信徒,因有真理的聖靈作引導,故不再使用搖籤的方法來求問神的旨意了。以後使徒或教會用人完全是倚靠禱告、觀察和聖靈的印證。)
H204主恩更多
(副歌)
主恩實在更多,主恩實在更多,
我罪雖多,主血塗抹,主恩實在更多。
何等希奇一位救主,我所尋著乃主耶穌,
雖然我曾犯罪受苦,主賜恩典真真無數。
主尋我時,我是罪人,毫無善行在於我心,
我犯誡命日久月恆,應該受著地獄死刑。
我靠自己毫無功勞,惟獨救主為我義袍,
所流寶血出於天羔,能使罪跡不剩絲毫。
救主尊名我要讚美,我靈情願歌頌歡喜,
讚美主愛極大無比,世世代代永無改變。
這首詩的作者是鄔凱悌(Kate Ulmer),她的生平事跡不詳。
譜曲者是眾所熟悉的福音詩歌作曲家寇伯克(William J. Kirkpatrick, 1838 - 1921)。他是十九世紀重要的聖樂作曲家及出版商,對福音詩歌的推廣和促進有極大的影響。寇伯克出生在美國賓州,在音樂的環境中長大,父親是音樂老師。
寇伯克能彈奏多種樂器,他常用小提琴在教會與風琴伴奏。他在廿一歲時編纂了一本「靈修詩歌」,繼而他從名師學樂理,和聲,作曲及風琴演奏。 嗣後他教授音樂時,特別注重樂理。
1861年美國內戰時,他擔任賓州志願軍團樂師。 戰後他解甲返費城,繼續在衛理公會教會的主日學及詩班負責音樂事工,同時負責一傢俱製造工廠。1878年,他妻子去世,便決心放下傢俱廠工作,專心寫作,教風琴、鋼琴及和聲學。自1880-1921年間,他編印了一百多本福音詩歌集,由廿多家公司出版,他自己曾任費城讚美出版公司的總裁。
1889年起,他不再教授音樂,而致力于領會眾唱詩。
寇伯克著名的聖詩有「歸家吧」(Lord, I'm Coming Home),「你要痊癒麼?」(Wilt Thou Be Made Whole?),「耶穌為我」(Jesus for Me)等。所譜的曲調,眾所熟悉的有「領我到觸髏地」(Lead Me to Calvary),「祂藏我靈」(He Hideth My Soul),「主,我願像你」(O, to Be Like Thee),「信靠耶穌真是甜美」(Tis So Sweet to
Trust in Jesus)等。
H204 主恩更多 |
His Grace Aboundeth More |
[Mi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