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6月22日
“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10章12節)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神的孩子的一些個人經歷,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所以我特將它記在這裏。她說:
“一天夜半,我想起了一件痛苦不平的事情,叫我翻來覆去地再也不能睡熟;愛心似乎已經偷偷地從我心中逃了出去。于是我拼命向神呼求能力,叫我能服從他的命令:“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聖靈立刻在我裏面開始工作,給我能力忘却一切。
起初,我在腦海中掘開了一個墳墓,從從容容地將泥土挖成了一個極深的孔穴。
我悲悲哀哀地盡往下挖那件曾使我受傷的東西,很快地將泥土一鏟一鏟地鏟起來。
可是後來,我却謹謹慎慎地將綠色的草土鋪在土墩上面。再用白玫瑰花和勿忘我花將他覆蓋,很快地跑開了。
甜蜜的睡眠來了,那幾乎致命的創傷,竟被醫癒得一無瘢痕;到今天我連想也想不起來:到底是什麽東西,曾使我那樣悲哀。”
《曠野的筵席》6月22日
「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楬,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3:12-13)
能算得數的是重量。草木禾楬是廉宜,輕賤而易於毀損的,但金,銀,寶石卻是珍貴,具有重量和永久性的。在此,我們發現了保羅所指的真正意義。神不僅留意我們所做的工作,也注意我們所用的材料。祂一下就能分辨,誰是輕率浮淺或有實際分量的工人。比作具有神性格和榮耀的金,和神救贖工作的銀,這些重金屬是祂所寶貴的材料。
所以神看為有重量的,不僅在乎我們所宣講的,更在乎我們所是的。問題不在於「最明顯的需要在何方?我有什麼卓見和積蓄?我能做多少工?」乃在於「神在什麼地方行動?基督在那裏有沒有地位?聖靈對這件事的心意如何?」當我們的工作有了上述那三項性質時,我們就可以深信那工作必會有永存的價值。
《竭誠為主》
6月22日
不變的考驗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
這句話不是信口開河的瞎猜,而是神永恆的定律。你怎樣論斷人,就得同樣的回報。報復與報應是不同的。耶穌說人生是以報應為本的——你用量器量人,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你。你若善於挑剔別人,那你所得的也必如此。你付出多少,就收回多少。這定律是由神的寶座上頒下來的(詩十八25-26)
羅馬書第二章對這定律,更為肯定。其中說人批評別人,自己正犯了同樣的罪。神不單看外面的行為,更看人內心的動機。首先,我們不信聖經的話。試問我們真的相信所批評別人的,正是自己所犯上的罪麼?我們所以能看見別人的虛偽、欺詐、虛浮,是因為我們自己心中也有這些東西。聖徒最大的特徵是謙卑——[是的,若不是神的恩典,這些東西或其他罪惡,都會發生在我身上,因此我無權批判。]
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你若論斷人,神則必照你所論斷的量你。我們誰敢對神說:[我的神,請你照我論斷他人的判斷我吧]?我們判斷別人為罪人,若神也同樣判斷我們,我們早已在地獄了。可是,神卻透過耶穌基督奇妙的代贖來判斷我們。
祈禱◆噢,我只求得嘗祢的靈如風吹拂,或得驅策、或使甦醒、或蒙釋放、或被感動,我就心滿意足了。
《靈命日糧》 6月22日
不要抱怨
讀經: 腓立比書2章12-18節
金句: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立比書2章14節)
我在神學院上學的第一週,有幾天是迎新活動,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學生手冊,讓我們學習其中的規定。幾天後,我們開會討論那些規定,有個同學站起來問:「什麼是『不要抓緊』?為什麼『抓緊』會算違規?」
他這樣問,是因為他誤解了一條規定。並不是「不要抓緊(gripping)」,而是「不要抱怨(griping)」──不要發牢騷或抱怨。
規定「不要抱怨」,非常好理解。抱怨的心是毒瘤,它不只侵蝕個人的情感和靈性的健康,還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抱怨會導致不滿、沮喪,甚至背逆。
摩西帶領 神的百姓出埃及,剛走向自由三天,便聽到他們發怨言(出埃及記15章24節);幾個世紀以後,撒母耳要向百姓傳達耶和華的話時,也感受到埋怨的壓力(撒母耳記上8章4-9節)。
抱怨的風氣也會摧毀教會。因此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說:「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立比書2章14節)
服事主時,我們要避開抱怨的心,要滿懷歡欣地感謝 神所成就的一切!不要抱怨!
不順心時,我不埋怨,
不發牢騷,不覺厭煩。
想到耶穌,厚恩待我,
我便放聲,把主頌揚。
當你想要抱怨,快數算主恩典!
《聖經研讀》6月22日
徒 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
徒 11:20 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有古卷作也向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傳講主耶穌〕
徒 11:21 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徒 11:22 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
徒 11:23 他到了那裏、看見 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
徒 11:24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
徒 11:25 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
徒 11:26 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徒 11:27 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徒 11:28 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
徒 11:29 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
徒 11:30 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裏。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安提阿教會見證的興起
二、聖靈水流興起安提阿教會新的見證 (11:19-30)
﹙一﹚安提阿教會的起頭
1.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黎巴嫩)和居比路(塞浦路斯),並安提阿;
-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
2.
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希臘人)傳講主耶穌
3.
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他們開始一個劃時代的作為,向外邦人傳講福音)
(司提反真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的殉道沖擊的力量不僅龐大而且持久。安提阿教會的見證是直接受司提反屬靈職事的影響而產生的,實行了主的吩咐﹕「你們要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會的服事
1.
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勸慰子)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
2.
他到了那裏,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
3.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
(巴拿巴的三大特點:(1)「是個好人」―表現在與人的關係上,待人有恩;(2)「被聖靈充滿」―表現在靈命追求上,虔誠敬畏;(3)「大有信心」―表現在行為工作上,一心倚靠主。)
﹙三﹚保羅建造教會的職事在安提阿開始
1.
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在今日敘利亞境內,位於地中海的東北部)
-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
(巴拿巴是一個捨己的人,他知道自己是無法掌握這一個局面就去大數,把保羅請出來,這是最大的屬靈轉機。巴拿巴把保羅找來後,能讓保羅主持大局,掌握聖靈的水流,這是巴拿巴個人生命的一個極大的得勝,更是開啟了新約時代的輝煌見證。真正新約時代的偉大首領保羅,從安提阿開始他光耀無比的職事啟發了。)
2.
門徒稱為「基督徒」(與基督合一的人)是從安提阿起首
(「基督徒」應該稱為「基督人」,就是與基督合一的人,在地上活著就是基督。安提阿教會的出現是聖靈水流中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這是第一個新約時代的典型教會的出現,是按著保羅所得到的教會的異象出現的教會。)
﹙四﹚耶路撒冷教會與安提阿教會的交通
1.
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2.
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
(「革老丟」是羅馬的皇帝,據說猶太地的飢荒,發生在主後四十七至四十八年。)
3.
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
林後 9:7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 神所喜愛的。
4.
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裏
(耶路撒冷教會因著「割禮」等問題,而無法顯出身體的合一;主卻興起了安提阿教會,藉著關懷受苦受難的肢體,而活出了身體合一的實際。安提阿教會成為宣教的中心,保羅三次佈道行程皆由安提阿出發。)
H501重擔當託耶和華
一 路途遙遠,負擔沉重,力盡身疲想回家;
請聽主聲,柔然輕說:重擔當託耶和華。
(副)重擔當託耶和華,重擔當託耶和華,
主會安慰你,又會堅固你,重擔當託耶和華。
二 雙腳已軟,雙手已酸,燈火將滅,目又花;
眼見就要心灰氣短,重擔當託耶和華。
三 親友離散,遭遇淒涼,憂心難解常懸掛;
一身難受如此創傷,重擔當託耶和華。
四 孤單軟弱,無所傍倚,心緒起落亂如麻;
都是因為我們忘記 重擔當託耶和華。
五 祂會安慰,祂會堅固,祂要使你力有加,
祂要使你心境安舒,重擔當託耶和華。
塵世旅途中,各樣重擔累累,常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基督徒明知主可代我們背負,卻又往往無法釋手。 聖經一再提示我們要卸下重擔,讓我們銘記。 這不單是一個信心的操練,也是拒絕憂慮,心靈喜樂的良方。
這首詩歌選自神劇「以利亞」(Elijah)。 歌詞取自詩篇55:22「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 該劇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短暫的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
孟德爾頌出生在德國漢堡(Hamburg)。 他的祖父是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大師孟摩西(Moses Mendelssohn),外祖父和父親都是銀行家,母親是才女,諳德、法、英、意等國文字,是藝術家也是音樂家。孟德爾頌的父母是信義會的基督徒,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卻樸實。 他母親悉心調教四個兒女,並請多位名師作家庭教師;孩子們清晨五時起身,早餐後,就開始一日的作業。 孟德爾頌和他姊姊學鋼琴和作曲,妹妹學聲樂,弟弟學低音大提琴。
孟德爾頌在九歲時就以神童之名公開演奏鋼琴,十歲時加入成人合唱團的男高音,而唱他的作曲詩篇第十九篇。 十二歲時已完成五部交響曲,十七歲時作成「仲夏夜之夢」(Midsummer Night’s Dream)的序曲,舉世聞名的「婚禮進行曲」(Wedding March)即出自該劇。孟德爾頌以「每日一行」(No day without a line)為座右銘。 他的作品共有四十四巨冊,原稿都保存在柏林的國家圖書館。 他的佳作,多數是聖樂。 「以利亞」完成於1846年,同年八月在音樂節時公演,他親自指揮,因而積勞成疾;但他扶病繼續創作一歌劇和一神劇。 翌年夏,接獲姊姊去世的噩耗,傷心過度,不久也相繼而逝 。
孟德爾頌在柏林組織一全德國教會中最傑出的詩班。 他又創辦了規模宏大的來比錫音樂院。 他曾訪問英國十一次,備受歡迎,當地的音樂家,維多利亞女王和民眾一齊向他喝采致敬。
H501 重擔當託耶和華 |
CAST THY BURDEN ON THE LORD |
[Mi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