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3月3日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馬可福音九章26節)。
惡者從來不肯放弃他的地盤,除非先有一陣激烈的戰爭。我們得到屬靈的産業,幷不是在宴樂中得到的,乃是在戰場上得到的。這是屬靈的秘密。我們身體的各部,要恢復屬靈的自由,必須要有寶血的代價。亞玻倫(啓示錄九章十一節)不是能用情誼,禮貌,要求,請出來的;他在裏面高視闊步;所以我們必須用屬靈的武力,寶血和眼泪,驅逐他,他才會出去。這一點我們必須記得,否則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誤解。我們重生,幷不是重生在王宮中,乃是重生在曠野;那裏我們吃的奶,就是四周的風波和戰爭。“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使徒行傳十四章二十二節)。——喬懷德
《曠野的筵席》 3月3日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創12:1)
這是神對亞伯蘭第二次的呼召,第一次的呼召是當亞伯蘭在米所波大米,「還未住哈蘭的時候」。(徒7:2)
亞伯蘭離開迦勒底人之地,但他似乎走得不夠遠。他居留哈蘭的日子,聖經的記載全付闕如,這是一件何等嚴肅的暗示!但神一直堅持祂當初的呼召。我們有時候希望要藉著拖延來改變神向我們的要求。神並不如此做,因祂從來不會廢棄祂多年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目標。我們可能讓它滑掉,但神卻不是這樣。
從神的觀點來看,哈蘭並不比米所波大米強多少。亞伯蘭在稍向前移之後也許就躊躇滿志,但神卻呼召他進入一個指定的地方(迦南美地)。一切真正的呼召都是高的呼召。讓我們不要滿足於「半路的涼亭」。問題不在於我們從起點已經走了多遠,乃在於我們的心是否仍放在神的目的上。
《竭誠為主》 3月3日
放不下的使命
你餵養我的羊。(約二十一17)
這是愛的模造。神的愛不是被造的,乃是他的本性。我們一接受了聖靈,他就使我們與神聯合,神的愛就藉我們彰顯出來。人的心靈藉著聖靈的內住與神聯合,並不就完事;我們是要與父合一,正如耶穌與父合一一樣。耶穌與父的合一是怎樣的呢?就是父差他到時間來,為我們竭盡所有。然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他們。]
彼得這時被主刺心的問話啟示,體會自己真的愛刺;接著就是將自己耗盡。主對他說:[你不必見證你怎樣愛我,也不必宣告你所得的超奇啟示,只要餵養我的羊。]耶穌有許多奇特古怪的羊,有骯髒的羊,有粗魯好鬥的羊,還有迷路的羊!神的愛從不會枯乾,人的愛若從同一源泉發出,也就同樣的不會枯乾。神的愛是不理會那個性中的差異。我若愛主,就不該受天然性情所左右;我必須餵養他的羊。這使命是不容間斷的。但當心不可依照人天然的同情心去假冒神的愛,否則就是褻瀆神的愛。
祈禱◆噢,主啊,但願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說話,都蘊含著愛——對你的完全之愛,並透過它來與人接觸。
《靈命日糧》 3月3日
超級難題
讀經: 民數記14章1-5節,26-27節
金句: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立比書2章14節)
堪薩斯市有位牧師給他的會友出了一道超級難題。牧師要求他們在21天內不能發牢騷、也不可抱怨(據說21天是培養一個新習慣所需的天數)。每一位參加者都拿到了一條特製的手環,以提醒他們要過一種完全遠離怨言的生活。就這樣,這個活動開始之後,至今在全世界已發出數百萬條手環。
聖經上所說的「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立比書2章14節)是一項重要的原則。遠古的以色列人之所以注意到這個原則,是因為他們在曠野不斷地抱怨,終於被 神懲罰,而不得進入應許之地(民數記14章)。
那麼,我們若要討主喜悅,就應該擁有以下不抱怨、正面積極的態度:
. 操練自己的思想(羅馬書12章2節),多默想經文,並數算自己得到的祝福。
. 面對失敗時,要承認自己愛批評、論斷的本性,並再次決志、甘心順服(約翰一書1章9節)。
. 向 神和他人求助。只要我們倚靠祂,聖靈就會加添我們的能力(約翰福音14章26節)。
有了 神的幫助,要完成一切工作而不發怨言,就不再是道超級難題。AMC
在我不順遂之時,
求主助我止牢騷,
賜我一顆感恩心,
為你一切要做好。Sper
「愛抱怨的基督徒」是自相矛盾的詞組。
《聖經研讀》3月3日
可 12:1 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可 12:2 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裏、要從園戶收葡萄園的果子。
可 12:3 園戶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
可 12:4 再打發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裏.他們打傷他的頭、並且凌辱他。
可 12:5 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就殺了他。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被他們打的、有被他們殺的。
可 12:6 園主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末後又打發他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可 12:7 不料、那些園戶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罷、我們殺他、產業就歸我們了。
可 12:8 於是拿住他、殺了他、把他丟在園外。
可 12:9 這樣、葡萄園的主人要怎麼辦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
可 12:10 經上寫著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可 12:11 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麼。
可 12:12 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就想要捉拿他、只是懼怕百姓.於是離開他走了。
可 12:13 後來他們打發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穌那裏、要就著他的話陷害他。
可 12:14 他們來了、就對他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 神的道.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可 12:15 我們該納不該納。耶穌知道他們的假意、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試探我.拿一個銀錢來給我看。
可 12:16 他們就拿了來。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
可 12:17 耶穌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 神的物當歸給 神。他們就很希奇他。
馬可福音第十二章
內容綱要: 藉審問顯明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
賽 5:7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或作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
(主人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園戶就是指著這些祭司長,法利賽人、文士長老,代表猶太教的,把葡萄園轉租給別人,是指著轉向神的新子民─主的教會。)
賽 28:16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
(「法利賽人」是熱愛祖先遺傳的猶太教徒(參七3),他們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當然反對羅馬帝國的統治;「希律黨」不是宗教團體,而是一個政治黨派,支持羅馬帝國的傀儡政權。)
(主若說可以,法利賽人就要在猶太人面前說祂對猶太祖國不忠、是猶奸;主若說不可以,希律黨的人就要去向羅馬巡撫控告祂叛逆,不繳「人頭稅」,有可能因此而被處決。)
(羅馬的錢幣,一面刻有羅馬皇帝該撒的肖像,另一面則用拉丁文刻著該撒的字號。)
(一切不是神的,神絕不要;一切屬於神的,信徒應該分別為聖歸給神,不可讓這世界的王來得著。)
H025 沒有血,沒有壇
一 沒有血,沒有壇,祭祀已成過去;
沒有煙冒,沒有火燃,犧牲再無必需。
更美的血流自更貴的脈;
洗淨人的污穢,清償人的罪債 。
二 神,我們感謝你,為你兒子的血,
靠它我們被稱為義,靠它我們得捷。
大勝地獄、死亡、黑暗勢力 ;
毋需兩次爭戰,不留一個仇敵。
三 神,我們感謝你, 因有天來恩典;
漫過我們最闊不義,赦免最深罪愆 。
我們要讚美你所有的愛,
像你榮耀、權柄、能力,存到萬代。
四 神,我們感謝你,因為盼望堅固;
下沉的靈藉以再起,直至晨曦顯露。
有福的盼望,何等的鼓舞;
最疲倦的曠野,最艱難的道路 。
五 神,我們感謝你,為那榮耀之冠,
並非只有一時美麗,轉眼即已枯殘,
乃是像寶座不朽到永遠 ,
樂哉,能向寶座投下所有冠冕。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25首)是鮑納弟兄 (Horatius Bonar 1808-89))所作的。他是出生于一個非常虔誠,而且有名的蘇格蘭家族里,從一七六三年開始,他整個家族在蘇格蘭國教里有巨大的貢獻和影響力。他十二歲喪父,得力於母親教導他們三兄弟在信心上學習,他們都是當時非常有能力的神的仆人。
他寫詩的歷史開始得很早,早於十九歲,他的詩已刊登在牛津大學學生雜誌內。他一生寫了約六百首詩歌 ,曾出版了好几本詩集。他寫的詩的題材多樣化,被神世界各地的聚會都普遍的使用。他有一個習慣,無論工作和休息,無論在何處,他身邊總是帶著一本筆記簿,無論什么時候,他一得著主的亮光,靈感在他里面就像泉源涌出,他就立刻把這一切都記在他的本子里面,所以每次我們唱他寫的詩時,總是覺得有那樣丰富的靈感,而且覺得從上頭來的能力,他不大注意寫詩的小節,不拘泥于韻文的完全,而且他也無意在寫完后再作修正的工作,就付梓出版。等他去世之后,他的孩子們說,他從不注意詩歌的結构和詞藻,只是全力發揮所捕捉到的靈感,并全力把從主所得的信息,用詩歌表達出來。他寫的詩歌种類也極廣,無論在福音,生命以及其他各方面。他都有非常美好的詩歌,而在這一切不同种類的詩歌當中,我們都能摸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洋溢著神向我們的大愛,和圣徒對神的摯愛。他曾出過好些詩集,最有名的一集叫做信心和盼望的詩集。另外他的詩歌有一個特點,他不大在詩歌中,表達他自己的經歷和感覺,而只注意把人帶到主面前,并把人帶回到當初教會最古老的信心和盼望里去,而這些,正是現在神的儿女所失去的。
這首詩歌十分突出,真理正確、感情豐富、詩意濃厚,是我們在擘餅聚會常常唱的。這詩詞很美,是論到再沒有血,沒有壇,和其他犧牲。這使我們想到聖經希伯來書10:12-14「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 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救主的代贖,復臨的盼望,得勝的凱歌,永遠的讚美,往往就是鮑納的詩所不可缺少的內容。
信息分享
聖經研讀
詩歌欣賞
與你相隨
回首頁
Bookmark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