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 3月11日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衆百姓過這約但河” (約書亞記一章1-2節。)
當憂愁和損失同時臨到你的時侯,你第一個衝動就是想放弃一切,坐在失望中傷心。但是你决不能這樣。須知你是在戰場的前綫,正當勝敗關頭。如果你躊躇一刻,同胞就要喪膽,神就要受著虧損。所以你不該稍有耽延,連痛哭一場的時間也不能。 某名將常述說他在戰爭時所遭遇的一段傷心的經歷:將軍的兒子是一個陸軍中尉。一次,父子各率一軍,開拔前綫。不久,總攻擊開始,將軍身先士卒,向敵陣衝鋒;在戰場上,他偶然瞥見一個本國的戰死軍官躺在地上。跑近一看,乃是他自己的兒子。他第一個意念就是抱了尸身痛哭一場,但是轉念之間,他想到身負重責,戰爭的勝敗就在這一點,豈可因個人私事貽誤大事;于是在死者灰白的冷唇上搶了一個熱吻,鼓著勇氣,急忙帥領軍兵向前衝去。 如果約書亞在摩西的墓旁一直哀哭,是哭不活摩西的;也哭不出神的祝福來。憂愁哀痛留下深深的傷痕,在哀痛者的心上,刻劃著不可磨滅的記錄。我們從來無法真正去解脫大悲傷; 經歷了大悲痛之後,决不會和經歷之前完全一樣。然而,倘能正確和欣然去接受悲哀,它能發揮培養人格的豐富影響力。而那些從未受過痛苦,心上從未留下過悲哀烙印的人,才是可憐蟲。我們未來的歡樂,一定要像穿過烏雲的陽光,才能倍見光明。
神既如此吩咐了,我們要從哀痛中,去找尋最真確最豐富的安慰。如果坐下悲哀,會使我們四圍的環境更艱難,我們的心更痛苦,我們的力量衰弱。只要我們不去理會痛苦,立即負起神的使命,光明就會隨著來到,我們也會發揮剛强的力量了。——密勒(J.R. Miller)
《曠野的筵席》 3月11日
「她又說,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撒上4:22)
約櫃被擄去了,但約櫃能保護自己,這一點事實,那些擄掠者在付上重大代價之後,就十分明白了。由於約櫃基本上是見證神自己的性情。因此,約櫃如何對付了非利士人,就絕不是那些不聖潔的以色列民所辦得到的。神為著祂的榮耀而尋找器皿,但當祂得不到合用的器皿時,祂就自己出來做事,祂如此行乃是護衛祂的見證。祂寧願讓祂的約櫃被擄去,好叫全世界的人都看見,當祂的子民中間有不聖潔的時候,祂不願意與他們聯結為一。神的性情和人的不聖潔是永遠沒有辦法融合的,特別當不聖潔發生在與祂立約的選民中間時,這種大相逕庭的情形是更加昭然若揭了。
《竭誠為主》 3月11日
異象
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二十六19)
我們若失了異象,必須單獨承擔責任。失去異象的原因,就是靈性上出現問題。我們對神的信仰,若不付諸實踐的話,神賜的異象就會消失。要不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唯一的途徑是為神傾盡所有,並且不住地、堅持地重溫那異象。考驗是每分鐘裏的六十秒,每小時裏的六十分鐘,而不單是祈禱或培靈會裏的事。
[雖然遲延,還要等候。]我們不可能憑自己實現異象,乃是要活在那異象的感動裏,直到實現出來。有時我們太現實化了,以致忘記了那異象。起初,我們看見異象,卻不等候,往往一沖而出去做;當異象實現,我們又看不見。異象的等候,是考驗我們對神的忠心。若只一味專注在實際的工作上,錯失了異象的實現,對靈命的造益來說,是大有損害的。
要注意神的旋風,神把聖徒散播出去,唯一的方法是用他的旋風。你最終是否是一條空的豆莢?就在乎你是否真的行在神的亮光中。讓神把你散播出去,他不行動,你不要擅自出去。你若選擇自己喜歡的地土,必長成空豆莢。若神把你散播出去,就結出果子來。
祈禱◆主啊,求你向我們的生命張口,向我們個人吹出你使生命再造並令人振奮的氣息,驅除我們的疾病。
《靈命日糧》 3月11日
恩典的代表
讀經: 路加福音15章11-24節
金句: 「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加福音15章20節)
主耶穌講過的比喻,最令人難忘的是浪子的故事,這故事最後以筵席的場景落幕。故事講述一個沒出息的兒子,破壞家庭的名譽。凡是在別人眼裡一文不值的人,就像那位浪子一樣,在 神眼裏卻極為寶貴,他們當中若有一人回轉歸向 神,天上都會為他擺設一場宴席(路加福音15章22-24節)。
在舊約裏,利未人的律法竭力保守他們免被玷污,如:接觸某些動物、動物屍體或是病人,都要避免。但主耶穌顛覆了整個過程,祂不僅不被那些不潔淨之物所玷污,反倒使他們完全。
我認為主耶穌是成全、而非廢除舊約的律法。 神把所造之物從褻瀆中分別出來,把潔淨的與不潔淨的分開,使之成聖。主耶穌並未取消這項為聖的原則,只是改變了為聖的本源。
由於 神莫大的恩典,我們能夠成為祂聖潔的代表,因祂已住在我們心中。我們能夠像主耶穌一樣,尋求成為聖潔源頭之道。有病的、有殘疾的,不再是玷污的標記,而是 神恩典潛在的容器。我們蒙召為要延伸 神的憐憫,成為 神恩典的傳送帶,而非遠避不潔。就像主耶穌一樣,我們能夠幫助「不潔的人」變為潔淨。PY
思考
根據腓立比書2章14節,我們該如何做?
對我們有什麼樣的結果?
對我們的世界有何意義(15節)?
沒有人被排除在 神恩典之外。
《聖經研讀》3月11日
可 16:1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可 16:2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他們來到墳墓那裏。
可 16:3 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
可 16:4 那石頭原來很大、他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
可 16:5 他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
可 16:6 那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請看安放他的地方。
可 16:7 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
可 16:8 他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他們害怕。
可 16:9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他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可 16:10 他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
可 16:11 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
可 16:12 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
可 16:13 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可 16:14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可 16:15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
可 16:16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可 16:17 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
可 16:18 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可 16:19 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 神的右邊。
可 16:20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內容綱要: 主的復活與差遣
約 19:40 他們(約瑟和尼哥底母)就照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把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這幾位婦女是一路跟隨主直到十字架下,是最後離開墳墓,也是最早回到墳墓的。)
徒 20:7 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
啟 1:10 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
(四本福音書都給我們看見,七日的第一日,主耶穌復活;主耶穌復活之後,五次的顯現,也都是在七日的第一日。使徒行傳給我們看見,五旬節是七日的第一日。七日的第一日,就是第八天。)
太 28:2 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輥開、坐在上面。
詩 16:10 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林前 15: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主復活之後不去耶路撒冷,而去加利利,這表明祂被猶太人棄絕,而將新約的救恩轉給外邦人。)
—耶穌從他身上曾趕出七個鬼(路 8:2還有被惡鬼所附 . . 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
(主為甚麼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呢?原因無他,乃是因為她迫切愛主、思慕主的心。)
路 24:30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31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纔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這命令不僅是發給這十一個使徒,也是發給歷代教會看見復活基督顯現的人。)
(按著今天普通人的說法,是信而得救者受浸。但聖經明明說,信而受浸者得救。受浸在先,得救在後。一個人得著生命,是因著相信。受浸的得救乃是在世人面前得救,就是與世人有分別。)
(我們活在神面前,一天過一天,越過越簡單,就叫我們真能從心裏說:「是神,不是我們。」弟兄姊妹,你如果真正認識神,神的作為在你身上就都是自自然然的。-「行神蹟是自自然然的」倪柝聲)
詩 110:1 〔大衛的詩。〕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神蹟的功用不是在滿足人的好奇,乃是在「證實所傳的道」;神手所作的,是要證實神口所說的。)
H099 耶穌奇妙的救恩
一 耶穌奇妙的救恩,超過我眾過犯;
我口舌怎能述說,更將從何頌讚?
祂除我罪擔憂愁,使我得著自由;
耶穌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副)主耶穌奇妙無比的救恩,
深過波濤滾滾大海洋;
高過最高山嶺,美過最美泉源,
奇妙救恩足夠我需用;
闊過我一生所行的過犯,大過我一切罪污邪情,
我要稱揚主聖名,我要讚美主聖名!
二 耶穌奇妙的救恩,臨到失喪之人;
藉救恩我罪得赦,並拯救我靈魂。
主為我解脫捆綁,使我得著釋放;
本詩的詞曲都是李理納(Haldor Lillenas,1885 –1959)所作。
他出生在挪威,童年隨父母移民來美,定居在俄勒根州。 在他4-14歲間,他們全家住在離城十三里的森林區,家中早晚有靈修。 星期天,偶而有牧師前來領會,但多數時,鄰居們聚集一起,唱詩、讀經、禱告、然後有一人讀一篇講章。李理納總是仰首以待末頁速速來到。 他沒有上過主日學,但父親經常以問答的方式教他們聖經。 十五歲時,他在信義會受堅振禮。母親過世後,家中失去了溫暖,他離家去一農場工作。海濱垂釣,林間拾殘枝都不能消除他內心的悲傷和空虛。1906年,有一天他在街頭,聽到一個年輕的女孩唱一首母親期待她浪子歸家的聖詩,深受感動,知道自己必須重生。兩週後,他在一次的佈道會中決志奉獻,他的生命經歷了驚人的改變。他開始在各街頭佈道的工作中事奉。 1909年,他深感自己學識不夠,決心去加州洛杉磯讀神學。教會贈他一張單程的火車票,師母給了他數天的乾糧,於是他身懷九元美金,踏上了火車。他備受艱辛地半工半讀。有一天他在洛杉磯一條冷靜的街上看到一個男人在毆打妻子,他前往勸阻,反被打傷了手,以致數週都不能練琴,這使他更感到街頭傳道的重要性。他與女作曲家韋柏梅(Bertha Mae Wilson)結婚後,在拿撒勒人教會十分活躍,他們巡迴佈道並從事聖樂事工。 1917年,他們在伊利諾州的一小鎮,首次自建一小屋,竣工時,已無餘款添置傢俱。可是他們急需一架鋼琴和若干樂器,最後在附近的鄰居家,以五元美金購到了一台雜音重重的舊鋼琴,而許多聖詩都藉此琴完成,「耶穌奇妙的救恩」是其中之一,在1922年付梓。雖然它是一首輕快活潑的聖詩,但李理納時常不滿會眾將此詩唱得過於快速,以至咬字不清。他說:「唱聖詩必須字義清晰,從容不迫。」
1924年李理納在印第安州成立了李氏音樂公司,六年後與拿撒勒人出版社合併,他擔任音樂主編有廿年之久。他一共寫了四千首聖詩,他是本世紀重要的聖詩作家之一。1959年夏,拿撒勒人大學授予榮譽音樂博士學位,以表揚他對教會音樂的貢獻。
信息分享
聖經研讀
詩歌欣賞
與你相隨
回首頁
Bookmark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