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  522

“他就工作。”(詩篇375節直譯)

  楊氏譯本把詩篇三十七篇五節“當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幷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譯作“當將你的事輥在耶和華身上,倚靠他,他就工作。”
  這給我們看見當我們把無論甚麽重擔真正交托,或者從我們手中輥到他手中的時候,他立刻就工作;他幷非將要工作,或者或許工作,乃是就工作——現在就工作。真的,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重擔——憂愁的重擔、難處的重擔、物質需要的重擔、工作的重擔等等——都交托他,他必現在就替我們工作。
  “他就工作。”甚麽時候呢?現在!可是我們信神現在就工作的信心太遲鈍。我們不信當我們一交托給神的時候,神就工作;我們以爲神必慢慢而行。我們立刻信,神就立刻行;我們就用不著自己再去試了。我們不能,神能;讚美感謝他!
  立刻的期望,可使聖靈眷顧到我們所交托的事。這不是我們的能力所及,亦不必自己去徒然費力,“他就工作”。
  讓我們在這裏享受安息,不要把我們的手放上去罷!哦,多麽輕鬆!他正在替我們工作!
  但是有人要說:“我看不見甚麽結果。”不要緊的。如果你已經輥給了他,“他就工作。”信心或許要受試驗,但是他的話語必定可靠!(V.H.F.
  “我要求告至高的神,就是爲我成全諸事的神。”(詩五十七篇二節)
  有一種美麗的譯本,把“爲我成全諸事”譯作“爲我成全在我手中的事”。正在我手中的事——今天手中的事——今天我自己的一點特別的瑣事、我所不能辦的事——這就是我可以求他“爲我”作的;讓我們自己安息下來罷!深信他必成全。“智慧人,幷他們的作爲,都在神手中。”(傳道書九章一節)——海弗格爾(Havergal
  神必履行他的聖約,凡在神手中的,神必成全。因此過去的恩典,即爲將來的保障,也是繼續求告于神的力量。——司布真(C.H. Spurgeon

 

 

《曠野的筵席》522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4:11

    上面的經文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很簡單的說明,只有當我倚靠主時,我才能有所行動。我會發現自己的殘缺不逮。我不敢因著已有的一點力量而擅自舉步。亞當因著吃了禁果,他就有了天然的能力去行動做事,但這不過是落在撒但權勢裏的一種能力。當你認識主,你就會失掉這個能力。你現在是借著「另一個」生命而生活,並且從祂那裏支取了一切。

    哦,朋友們!我想我們都有幾分認識自己,但許多時候,我們並不實實在在的對自己感到恐懼。我們也許會在禮貌上對神說:「主若不願意,我是不能做的。」可是實際上,我們卻相當肯定自己能夠做得不錯!我們常會被人、事、物所牽引而去做決定、去行動、或去運用祂以外的能力。因為「己」在我們裏面長得太大了,以致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得太小了。願神赦免我們。

 

 

《竭誠為主》  522

這就是答案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父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約十七21

    你的道路若是孤單,請讀約翰福音第十七章。你可以在這裏得到正確的解釋——耶穌正求父叫你與父合一,如同他與父合一一樣。你是盡力使這禱告得到答允?還是你的人生另有目標?

    你既成為門徒,就不能像昔日一般獨立自主了。神的目的不是要應允我們的祈求,而是藉我們的禱告,叫我們能分辨他的心意,這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已顯示出來。有一個禱告是神必然應允的,就是主耶穌的禱告——[叫他們合而為一,如同我們合而為一]。我們與主耶穌是這樣親密嗎?

    神關注的並不是我們的計畫。他不曾說:[你願意經歷這痛苦的困擾嗎?]他容讓這些事發生,自有他的目的。我們所經歷的事,要不是叫我們變得更溫柔、更完美、更高貴;就會叫我們更吹毛求疵,更挑剔、更堅持己意。經歷可以叫我們成為妖魔,也可以叫我們變作聖徒,關鍵完全在乎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若說:[願你的旨意成就。]就能得著約翰福音第十七章的安慰,就知道天父以智慧行萬事。當我們知道神的用心,就不會卑鄙無恥。耶穌所禱告的,是要我們完全與他合一,正如他與父合一一樣。有些人仍離得很遠,但神不會任憑我們,必使我們真正與他合一,因為耶穌已為我們禱告,盼望我們可以達到這境界。

祈禱◆對於在世上為你結果子,我是那麼無助,我是那麼胸襟狹小,多麼的不像你。求你赦免我,並且,願我因著住在耶穌裏面,可以多結果子,榮耀天父。

 

 

 

靈命日糧 522

下一代

讀經: 提摩太後書21-13

金句: 「你……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後書22節)

    墨西哥市交響樂團低音大提琴手羅傑斯告訴我,最精緻的樂器是用經年累月自然風乾的木材製成。他說:「你要先花80年等待木材風乾,再彈奏80年,樂器才能奏出最佳的音色。工匠所用的一定是別人砍伐、風乾的木材,而在他的有生之年,必定無法親眼看到自己製造的樂器達到最佳狀態。」

    人生有許多重要的事都關乎到下一代,比如教導、訓練、養育子女等。使徒保羅致力於人才培訓,讓下一代人在他離開之後,能在屬靈的事上繼續有長遠的影響。他對提摩太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後書22節)。保羅、提摩太、「忠心教導的人」、「別人」,分別代表四個屬靈的世代,他們都建立在耶穌基督永恆的福音根基上。

    我們是否目光短淺、只為今日而活?還是精心育人,讓他們在我們跑完當跑的路之後,能繼續傳講所信的道?為基督而活、培訓門徒都關乎到下一代。DCM

日復一日完成使命,

時時處處靠主幫助;

真誠信靠是祂期待,

因祂同在備受鼓舞。

今日竭誠為主活,言傳身教下一代。

 

 

Bible Study 

《聖經研讀》522

13:18    我這話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喫飯的人、用腳踢我。』

13:19    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13:20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13:21    耶穌說了這話、心裏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13:22    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

13:23    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裏。

13:24    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

13:25    那門徒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說、主阿、是誰呢。

13:26    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

13:27    他喫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作的快作罷。

13:28    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是為甚麼對他說這話。

13:29    有人因猶大帶著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應用的東西.或是叫他拿甚麼賙濟窮人。

13:30    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

13:31    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 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

13:32     神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的榮耀他。

13:33    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

13:3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13:35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13:36    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那裏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

13:37    彼得說、主阿、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

13:38    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麼.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二、主的門徒與賣主的猶大(13:18-30)

﹙一﹚「我是」的主與受差者的「一」

  1. 我這話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賣主猶大並不在內)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

    -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喫飯的人、用腳踢我。』

41:9       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喫過我飯的、也用𥴠踢我。

  2. 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

    -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主耶穌就是舊約裏我是的耶和華)

  3.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

    -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洗腳」是在門徒裏面的生命,「差遣」是門徒外出的生命,都繫在父神、子神和我們的「一」上。)

﹙二﹚救主的憂愁

  1. 耶穌說了這話、心裏憂愁、就明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2. 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

  3. 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使徒約翰)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裏

    -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

  4. 那門徒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說、主阿、是誰呢

    -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當時在筵席上蘸餅給人乃是友好及尊敬的表示)

  5. 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主待猶大如朋友和上賓)

    -他喫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作的快作罷

(先是撒但把賣主的意思放在猶大的心裏,如今是撒但自己進入了他的裏面。主給猶大有悔改的機會,所以祂也洗了他的腳。後來主又給他一次最後悔改的機會,他卻硬了心,拒絕主愛的挽回。)

﹙三﹚猶大出去 主預知被賣而不逃避

  1. 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是為甚麼對他說這話

  2. 有人因猶大帶著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

    -你去買我們過節所應用的東西.或是叫他拿甚麼賙濟窮人

  3. 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現在是黑暗掌權的時候了)

三、彼此相愛(13:31-38)

﹙一﹚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

  1. 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

(各各他的道路,十字架的爭戰,人子要彰顯祂榮美的生命和極大的美德,神的自己也得以彰顯)

  2. 神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的榮耀他

(神自己因從耶穌得著榮耀,故此也讓神子耶穌分享天父的榮耀)

8:54       耶穌回答說、我若榮耀自己、我的榮耀就算不得甚麼.榮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們所說是你們的 神。

﹙二﹚還有不多時候主與門徒在肉身中同在

  1. 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這一段時間,主要將祂心中一切祕密向門徒傾倒)

  2. 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耶穌經十架苦難進到榮耀裡)

    -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

﹙三﹚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愛的見證

  1.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agapao)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約一 4:10   不是我們愛 神、乃是 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約一 4:11   親愛的弟兄阿、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2.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一條新命令 (1)命令的由來─主所賜(2)命令的源頭─主的愛(3)命令的性質─新的(4)命令的內容─彼此相愛(5)命令的標準─主怎樣愛我們(6)命令的程度─你們也要怎樣相愛(7)命令的功用─使眾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

﹙四﹚製作彼得使他能去主先去的地方

  1. 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哪裏去?」

    -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

(現在主正要獨自走完最後路程,進入榮耀,以後祂必要領我們走完這條道路與祂同進榮耀)

  2. 彼得說、主阿、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

  3. 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麼.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雞叫以先(今晚三更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26:34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35彼得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22:32     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22:61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62  他就出去痛哭。

(猶大是不能再挽回,主也就隨他走自己的路去。彼得卻是可挽回的,所以主預先說了他會三次不認主,但不阻止否認主的事發生,讓彼得經歷失敗,在失敗中認識了自己,也嘗到主愛的赦免。有了這些體會,追求在合一的見證中彼此相愛就具備了條件。)

 

 Hymnary

 H558靠近主

主是我永遠的福分,勝過朋友與生命;
在人生孤單旅程中,懇求主與我同行。
靠近主,靠近主,靠近主,靠近主;
在人生孤單旅程中,懇求主與我同行。

我不求世界的歡樂,也不求世界美名;
我願受任何的勞苦,只求主與我同行。
靠近主,靠近主,靠近主,靠近主。
我願受任何的勞苦,只求主與我同行。

帶領我經黑暗幽谷,安然渡苦海危程;
當天上永生門大開,願與主同進天庭。
靠近主,靠近主,靠近主,靠近主。
當天上永生門大開,願與主同進天庭。

 

1874年魏爾(Silas J. Vail,1818-1884)拿了一首曲譜給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二月二日),請她作詞。 芬妮聽了旋律後說,這個曲子的副歌提醒她,應以「親近主」為主題。 於是她立刻作成這首禱告詩。

芬妮所寫的詩歌,有兩大類:一類是說到她和主的交通及對主的倚靠,如「有福的確據」(Blessed Assurance),「 一路引導 」(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靠恩得救」(Saved by Grace)等。 另一類是述說救贖的大愛和罪人得赦,如「莫把我棄掉」(Pass Me Not),「今呼召你」(Jesus Is Tenderly Calling),「你的罪雖像硃紅」(Though Your Sins Be As Scarlet)等等。

魏爾出生於紐約,少年時曾去他鄉學製帽。回紐約市後在一家商店工作。嗣後,自行開店。 他為費列浦(Philip Phillips)譜曲甚多,也編輯主日學歌集及民歌。

 

 

H558靠近主

 CLOSE TO THEE

 [Midi]

 

信息分享

聖經研讀

詩歌欣賞

與你相隨

 

回首頁

Bookmark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