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11月1日
“教會却爲他切切的禱告神”(徒12:5)
禱告是我們與神交接的連索,是一架跨過深淵的橋梁,是帶領我們經過危險,缺乏的。
使徒時代的教會多麽美麗:彼得被囚在監裏;猶太人洋洋得意,希律執著無上的權力;殉道場期待著使徒的血…每一件事情都和他們作對。可是教會“却…切切地禱告神”。結果怎樣呢?“監門開了,使徒自由了,猶太人失敗了,惡王被蟲咬死了,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禱告是我們屬靈的兵器。我們知不知道這兵器的能力呢?我們敢不敢用信心的權柄來使用這兵器——不只求,幷且命令——呢?願神給我們膽量!給我們信心!神現在所要的,幷不是一些偉人,乃是一些敢證明神的偉大的人。——宣信
在你禱告的時候,你要小心,不要限制神的能力——不僅不信能限制神的能力,自以爲知道神所能作的也能限制神的能力。你當期望那不能期望的——超過我們一切所求所想的。你每一次禱告,當先安靜——想一想他所能作的,想一想你在基督裏的地位。——慕安得烈
我們的禱告是神的機會。
親愛的,你悲傷麽?禱告能叫你的痛苦變成喜樂。你快樂麽?禱告能在你的歡樂神替你加上一陣屬天的香味。你被內外的仇敵攻擊得非常危險麽?禱告能叫你得到天使的幫助——他的一摸能使磨石粉碎,他的一瞥能將全軍打倒。禱告究竟能給你一些什麽呢?讓我回答你,能給你一切神能爲你作的。神說:“你願我賜你什麽,你可以求”(王上3:5)。——法勒爾
《曠野的筵席》 11月1日
「撒拉說,神使我喜笑,凡聽見的必與我一同喜笑。」(創21:6)
神在不可能的事中顯示了祂那完全的主權,以致撒拉要在滿懷感激的驚奇中喜笑了。在早一點時期(創17:17),笑的是亞伯拉罕。但他的笑是不相信的笑——不是向神而發,因他乃是臉伏于地向神拜禮的人(創17:3)。他沒有對神不敬,他只是笑自己的老邁衰弱,心中有一種絕對沒有生育可能的感覺。
亞伯拉罕已往的信心到哪里去了呢?他以前的信心確是真實的,但也許混雜著某些經驗中的現實主義,因而有一點合理的自恃和自信。那時期的信心,可以說是「神加上亞伯拉罕」的信心。最後,當亞伯拉罕九十九歲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已到了盡頭,現在只剩下神是可以信靠的了。但就在這轉變的階段中,信心吸取了新的品格。因為順利的光景並不能幫助信心,反而時常攔阻信心的增長。這似乎環境越容易,信心就越困難,環境越困難,信心卻變得越容易。當環境處于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中時,信心失去其他憑借,只能不顧一切,專一的抓牢著神,由於這樣,最後就會帶進撒拉那種驚奇中的喜笑。
《竭誠為主》 11月1日
你不屬自己
豈不知……你們不是自己的人。(林前六19)
一個在耶穌基督受苦上有分的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私生活,亦即[世界裏的世界]。神把聖徒的私生活打碎了,造成一條通道,是通往他自己的通道。除非人與主耶穌認同,否則沒有人能受得住這個。我們成聖,不是為自己,乃是蒙召同得福音的好處;與我們無關的事發生,為要叫我們與神相交。所以,要讓神旨意通行,否則你不但在他救贖世界的大工上沒有絲毫用處,反成為阻礙。
神首先做的,是使我們面對最粗陋的現實,直至我們對任何發生在個人身上的時不再介懷,只要他救贖的目的達成。我們為何不可以經歷一下心痛欲絕呢?通過這些門徒,神開啟與他兒子相通的道路。多半人一受痛楚,就仆倒;我們坐在神心意的門檻上,死在自憐自憫之中。信徒間所謂同情心,更加速了死亡率。神卻不是這樣,他拿著他兒子釘痕的手,說:[進來與我相交,起來發光。]若破碎的心靈能使神的旨意在世上成就,那麼,要為他破碎你的心而感謝他。
祈禱◆噢,主啊,願你今天的說話帶著能力和恩慈。願你引導我,與你進入內心隱密的相交,以致你可以正確地傳達你自己。
《靈命日糧》 11月1日
兩個國度
讀經: 馬太福音22章15-22節
金句: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 神的物當歸給 神。」(馬太福音22章21節)
報章《今日美國》登載了韓理克的一篇報導,他在文中寫道:「一般而言,年輕人缺乏老一輩對政治的熱忱。他們將投票視為一種老套而沒有理性的行為。」這篇文章還引用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話說:「我對這些就是沒興趣,我也不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使我想到,基督徒對於公民義務是不是有時也持有同樣的心態。
耶穌在馬太福音22章所講的話,有助於基督徒認真思想我們在世上的公民義務。猶太人當時要向羅馬政府納稅,他們心裡痛恨這件事,因為這些錢直接落入凱撒的國庫,而其中又有一部分被拿去建造異教廟宇,維護羅馬貴族的墮落生活。他們甚至質疑自己對凱撒是否還該盡公民義務。但耶穌提醒這些人,他們具有「雙重國籍」的身分。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有兩個國度,一個是凱撒的國(屬地的權柄),另一個是 神的國(屬靈的權柄)。基督徒對兩個國度都有責任,但對 神及他國度的責任更大(使徒行傳5章28-29節)。
身為基督徒,我們受命要與當權者合作,但我們蒙召的最大責任是順服並委身於主。MW
雙重國籍我們有,
當盡責任各不同;
你我都當盡全心,
遵主旨意榮他名。Hess
政府行使政權, 神則執掌最高權柄。
《聖經研讀》11月1日
來 6:1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 神、
來 6:2 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
來 6:3 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
來 6:4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
來 6:5 並嘗過 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
來 6:6 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 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
來 6:7 就如一塊田地、喫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 神得福.
來 6:8 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
來 6:9 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
來 6:10 因為 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作的工、和你們為他名所顯的愛心、就是先前伺候聖徒、如今還是伺候。
來 6:11 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來 6:12 並且不懈怠.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
來 6:13 當初 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說、『
來 6:14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
來 6:15 這樣、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
來 6:16 人都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並且以起誓為實據、了結各樣的爭論。
來 6:17 照樣、 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
來 6:18 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 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
來 6:19 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來 6:20 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
希伯來書第六章 竭力前進達到成熟
一、第三個警告-不長進和離棄道理的危險(1-8)
﹙一﹚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1.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logos)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長大成人)的地步
(離開基督徒信仰啟蒙的話,不是指離棄,乃是指在原有的根基上往前進;不要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或原來的情況中,乃要讓主帶領我們竭力前進,達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2. 不必再立根基、如那些各等教訓
a. 信仰的內在轉變-懊悔死行、信靠神﹙悔改轉離取死的行為,藉信進入神的裏面﹚
b. 信仰的外在見證-各樣洗禮、按手之禮﹙藉受浸與基督聯合,藉按手與神的眾兒女聯合﹚
c. 信仰的未來結局-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從死亡裏面出來,進入永遠的定命裏﹚
3. 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
﹙二﹚經歷過救恩的人離棄道理的結局
1.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屬天恩賜)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
-並嘗過神善道(rhema)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
2. 若是離棄道理(fall away)、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
-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
(達到基督的完全第一個難處是在道路的開端一直打轉繞圈子,第二個危機就是在半路上迷失了目標,滑跌了出去。當日希伯來聖徒有一個危機,在他們接受了基督救恩之後,過不久因著難處又回到猶太教裡面去,守律法,行祭祀之禮,這就是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羞辱祂的意義。)
3. 就如一塊田地、喫過屢次下的雨水
-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
-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
林前 3:9 因為我們是與 神同工的.你們是 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林前 3:15 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
(田地並不會被焚燒的,但其上所長的與所建造草木禾稭的工程卻會被焚燒。)
二、堅持盼望承受應許(9-20)
﹙一﹚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
1. 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
-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與救恩聯結起來)
2. 因為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作的工、和你們為他名所顯的愛心
-就是先前伺候聖徒、如今還是伺候
3. 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4. 並且不懈怠. 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
(希伯來的聖徒仍是聯結在救恩的裏面;並且他們有信心的行為與工作,因著主的名而顯出的愛心,服事眾聖徒,一直到如今,仍是這樣。這一些都是非常好的,並且都是蒙神記念的。但達到主豐滿的完全,僅僅這樣仍是不夠的。要因著這盼望滿足的把握,顯出那樣的殷勤;不可慢慢的跑,總要以那些藉著信和恆忍承受應許的人,來作我們的榜樣,而努力進前。)
﹙二﹚藉著應許和起誓兩件不更改的事顯明神的旨意是不更改的
1. 當初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
2. 就指著自己起誓、說、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
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創22:16-18)
3. 這樣、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
創 17:19 神說、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
創 21:5 他兒子以撒生的時候、亞伯拉罕年一百歲。
4. 人都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 並且以起誓為實據、了結各樣的爭論
5. 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
-就起誓為證
6. 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
(神要藉著亞伯拉罕那一個子孫-基督,使福分臨到一切的人類,並且要使他的子孫多起來。主耶穌來挽回了人的命運,並且要帶領許多兒子進榮耀裏去,應驗了神所命定給人榮耀的命運。神樂意向我們這些承受應許的人,證明祂的應許是完全可靠的,於是就藉起誓作為保證。)
﹙三﹚持定擺在前頭的盼望-作先鋒的耶穌
1. 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
(好叫我們這些逃難的人,得著強有力的鼓勵,去抓住那擺在我們面前的盼望。)
2. 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我們有這盼望,就好像魂中有一個錨一樣,既確定又牢靠,一直進入幔後的內聖所。)
3. 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
-就為我們進入幔內
(耶穌基督是我們開天路的先鋒,就是在前面跑的先導者,祂既已經為我們進入天上的至聖所,又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10:20),就使一切跟隨祂的人,都能坦然進入至聖所(來10:19)。)
問題討論:
一、什麼是基督道理的開端?為何應當離開這些開端?
二、蒙恩的人若離棄道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人將有怎樣的結局?
三、神如何藉兩件不更改的事來顯明祂的旨意不更改?
什麼是神的旨意?
四、我們有何前頭的指望?這指望和我們的關係如何?
H146橄欖山前一別離
一 自從當年橄欖山前一別離,
至今你仍未向我們呼召;
歷世歷代我們都求看見你,
但你好像不聽我們禱告。
(副)你來!就來!我們呼求你快來!
我們的心所有盼望是你來!
我們等候你快來!
二 愛主,自從當年你上升之後,
這裹都變何等枯燥無味;
我們時在祈求,又時在看守,
每一動靜,都疑是你已回。
三 景色雖美,你我何日纔相聚?
山水雖隹,你今在天何方?
花香鳥語,不能使我有情緒,
因我正在思念你的容光。
四 主阿,我們等待己久,真焦灼,
不知還要多少時候等待;
從每次日出,直到每次日落,
我們都是望你能就回來。
五 當雨每次滴瀝,海每次澎湃,
風每次吹動,月每次照明,
我們都望就是你已經回來;
何等失望,至今尚無動靜!
六若非紀念你臨行所賜命令,
我們就要灰心,無意工作;
但你要我們一面等你來迎,
一面努力工作為主活。
七 主阿,求你記念日子已長久,
應許已過多年尚未應驗;
希望又希望,一直希望不休,
要來未來,可否來在今天?
倪柝聲Watchman Nee(1903-1972)
1885年英倫教會派的宣教士-杜克。他曾大聲疾呼說:「只有中國人才有中國人的想法;只有中國人才能用中國人的故事、比喻和中國的語言去說話,才能說得引人入勝。外國人的嘴巴斷斷不能把中國人說服,斷斷不能把中國說成基督的中國。幾千或幾萬的英國人、美國人都沒有用。我們要得的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是千千萬萬身、心、口完全奉獻了的中國人。」主實在垂聽了他們的禱告,主的確是得着了一位身、心、口都完全奉獻給主的中國人-倪柝聲弟兄。他在1903年出生,1972年殉道了。他本名叫倪述祖,得救後就改名為柝聲;又名儆夫。它的意義是說到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裏,在夜晚的時候,但是他向世人發出一個儆醒的聲音。1920年他在福州得救,同時蒙召。1921年他看見了受浸的真理,與他的母親同時到了馬尾由黎教士施浸。
論到他的一生,是學習:對神完全的順服,對己完全了結,對人完全倒出。他不但向着神完全順服,他也對自己是完全了結。倪弟兄是這樣過生活的,因着向神的順服,對己的了結,對人的倒出,他活在神面前。他的一生其實就是等候主來的一生。
這首詩的曲是美國有名的詩人湯普森 (Will L. Thompson 1847-1909 )作的。他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東立塢浦( East Livepool),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曾任兩屆州議員。全家酷愛音樂,他在十六歲開始作曲,畢業於波士頓音樂學院,繼赴德國深造。
廿八歲時他將所作的流行歌曲四首想以一百元美金售予出版商,但因對方只肯出廿五元而未果,後來他父親的朋友助他自己付梓,想不到其中一首「海濱集貝」(Gathering Shells by the Seashore)成為當時最暢銷的歌曲,一時供不應求,印刷廠日夜加班趕印。不久他自已開設樂器行及音樂出版社,數年後,他名利雙收,成了當地名流,樂界巨擘。湯普森一生最大心願乃成為詩歌作家。
他到四十歲時,受了神的感召,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決心把自己音樂的天賦奉獻給主,專心從事詩歌寫作。當年風靡一時,令他成名致富的那些流行歌曲,如今早已被人遺忘,但他所作的詩歌如「基督就是我的世界」(Jesus Is All the World to Me),「何等柔細慈愛」(Softly and tenderly Jesus is calling),「帶領我歸家,父阿」(Lead Me Gently Home, Father)等,至今仍為全世界基督徒吟唱,百年不衰。
H146 橄欖山前一別離 |
SINCE THY DEPARTURE |
[Midi] |